經濟價值
编辑
克氏原螯蝦的環境容忍性強,因此造成網路瘋狂謠傳此物種能在含有高污染性毒素的水質下存活[5],事實上,高污染性的水域或不流動而缺乏氧氣的死水灘,此種生物仍不易生存。小龍蝦多數都是杂食动物(如:克氏原螯蝦、紅螯螯蝦等大型淡水龍蝦),不論活體甚至連未消化糞便或是動物屍體,都可成為其盤中飧,因此不可與其他生物放養在同一水族箱中,此物種顏色多變因此是水族館受歡迎之種類,目前穩定基因的顏色有橘螯、白螯而原色物種則被稱為美人蝦販售。
生長快速與高環境忍受度使得此物種成為受歡迎的經濟物種。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農場,其養殖地廣達500平方公里,每年可帶來數百萬美元的產值。1990年的文章提及,在美國,當地食用的小龍蝦有98%均產自路易斯安娜州,當中有70%在州內食用,其餘皆出口,佔全世界小龍蝦生產量的90%[6]。
中国大陆在进入21世纪后,這種淡水螯蝦在市場上被當作一種小型龍蝦,小龍蝦的养殖、销售、消费市场成熟。2014年以后,小龙虾从湖北、江苏、湖南等地的区域性食品逐渐成为全国性食品。在2019年时,已是“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和消费国”。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、中国水产学会组织专家编写的《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(2018)》测算,2017年时,中国小龙虾全社会经济总产值约2685亿元人民币,比2016年(1466.10亿元)增长83.15%。其中,养殖业产值约485亿元,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约200亿元,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2000亿元。2017年,小龙虾的全国总产量为112.97万吨。湖北、安徽、湖南、江苏、江西五省占全国总产量的96.91%。湖北因地理条件而成为中国小龙虾的核心产区,占全国总产量的55.91%。湖北下辖的荆州市产量接近全国产量的30%[7]。
在肯亞,此螯蝦物種被引進來減少淡水螺的數量,進而降低血吸蟲病的發生率。
食用
编辑
克氏原螯蝦因體型比其他淡水蝦類大,頭大身小肉少殼多,肉質有腥味,因而多使用香料、香草同煮,被製成辣味料理以掩蓋其本身異味。克氏原螯蝦在美國是很常見之料理食材,通常和馬鈴薯及玉米同煮,並搭配卡疆粉(Cajun)調味[6]。主产区路易斯安娜州在1983年将克氏原螯虾选为州代表动物,并且每年都举办「龙虾节」[8]。
在中國,克氏原螯蝦于1929年从日本移植到南京一带[9]。后经人工养殖和推广,逐渐扩展到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等省市。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可生存和发展,已经成为归化于中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群。1990年代初,江苏省盱眙县的小龙虾产业开始发展。當中以麻辣小龍蝦最受歡迎,2000年盱眙县举办了「龙虾节」,此后盱眙龙虾开始扩展到苏浙沪及全国。盱眙的「十三香麻辣小龙虾」在中国名声大噪,「十三香调料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,实际上是由20多种香料搭配使用,可分别烹制出多种味型[10][11]。2000年代以来,北京簋街的麻辣小龙虾(「麻小兒」)逐渐成为北京赫赫有名的小吃,[12]是常見的餐點,受到食客的普遍歡迎,並且有部份製成龍蝦醬外銷。
有观点认为,小龙虾“直接用手处理的食用方式,最大程度上限制了就餐过程中手机的使用,为人们营造了多人轻松社交的氛围”。小龙虾通过提供就餐时“建立起的社交关系,比起单纯的食物更具有价值”,是它受到欢迎的原因[7]。
台灣的便利商店及火鍋店等製作龍蝦手卷亦有使用。
肥料
编辑
日本許多大型湖泊裡都會發現美國螯蝦的蹤跡,為嚴控這種外來物種的繁殖數量,防止破壞湖水生態,捕獲的美國螯蝦會被漁民當場「人道毀滅」,直接踩碎當肥料。[13]
宠物观赏
编辑
在台灣,有水族愛好者透過將小龍蝦予以運用品種選殖等方式,培養出橘色、白色、雙色,幽靈色系等外型的小龍蝦,且在水族業獲得了一定的好評與商機。[14]
飼養環境
编辑
水温在22-28度最为适合,但是-5至37度的水温下淡水或微鹹水域均可存活。可長時間挨餓及较髒环境下生长,但仍須在流動水流的氧氣充足水域生存。另外,橘色'白色等等顏色,發展出所謂的橘螯蝦'白螯蝦'藍螯蝦等螯蝦'不僅漂亮美觀,加上養殖難度簡易,又目前台灣有穩定市場,但因藍色品系稀有,市面上販售的藍螯蝦大多是佛羅里達州藍螯蝦,而非美國螯蝦.因此目前的橘色跟白色售價約在40元~80元之間。而其它新系列的顏色則較貴。